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重装升级亮相

近日,漳州市委书记邵玉龙、市长刘远、市人大常委会主任陈汉夫、市政协主席张祯锦等市各套班子领导到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参观调研。

中国女排腾飞纪念馆是福建省爱国主义教育基地之一,建成至今已有20年。日前,该馆经过重新修缮改造,对布展陈设、参观线路和周边环境进行优化提升,以崭新面貌对外开放。市领导观看了中国女排专题视频,参观了重装后的纪念馆及外围环境,重温中国女排的拼搏历程和辉煌战绩,深切感悟新时代女排精神的丰富内涵。

市领导强调,要大力学习弘扬女排拼搏精神,积极凝聚各方合力,以中国女排漳州体训基地成立50周年为节点,加快推进“中国女排娘家”基地项目建设,高水平高标准打造城市地标,充分激活女排资源、激发老城区活力,促进文化、旅游、体育产业深度融合,进一步擦亮“中国女排娘家”名片,提升漳州城市形象品位。

郎平、陈忠和、朱婷……在不同年代的人眼中,中国女排有不同的代表。但在漳州人心里,无论女排队员历经几次更新换代,有一个形象始终代表中国女排,那就是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的女排铜像。

在漳州市区新华北路与漳响路三岔路口,这座矗立了三十多年的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见证了中国女排与漳州几十年的不解之缘。近日,记者采访了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的设计者、雕塑者何跃明(曾用名:何耀明),听他讲述当年的故事。

如今说起自己当年投稿时的情形,何跃明仍十分感慨:“当时几个备选方案的设计者都比我资历更深,我真的很幸运也很高兴能被选中,这也许就是我和女排的缘分吧。”

设计者选定,随之而来的便是设计方案的细化和完善。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由女排铜像、纪念碑柱和浮雕壁画三部分组成,其中浮雕壁画的设计最费工夫。

为了更精准地抓住女排姑娘们的神韵,何跃明每天都到体训基地观察女排姑娘们的训练。排球场上的每个动作都转瞬即逝,何跃明在体训基地一待就是一个月,日日观察,反复斟酌。

“她们真的很拼,不管是训练还是比赛,动作从不打折扣。”回忆起当年的场景,何跃明告诉记者,女排姑娘们在红土地面上翻滚、鱼跃救球的样子给了他很大的震撼,“‘拼搏精神’在别人看来可能是空泛的大道理,但是在我眼里就是女排姑娘们每一次奋不顾身救球的模样。”

飞身救球的坚毅、“短平快”的战术特点、象征青春火焰的红色几何图形……何跃明把对中国女排的理解都浓缩在了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的浮雕壁画设计中。

高度超5米的女排铜像,在那时可是个大工程。由于当时漳州的铜像制作工艺尚不成熟,何跃明远赴浙江湖州,在那里的铜像制作工厂翻模、雕刻、监制,一去便是三个月,直到看见满意的样品出炉,交代了运送事项,才放心地踏上归途。

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上的排球,在漳州可谓是家喻户晓,被漳州人亲切地称为“定风珠”。言及这颗神奇的“定风珠”,何跃明说:“这颗排球是当时漳州几个大厂的老师傅纯手工切割,一锤一锤锻造出来的。”

上世纪80年代,不锈钢雕刻工艺远没有今天这般成熟,再加上没有现代机械设备,排球表面的纹路无法直接用分割线在不锈钢球体上雕刻出来。

在数次尝试失败且无法获得排球实物设计图的情况下,何跃明将排球进行切割解剖,精确测量计算排球表面每一条纹路的宽度、长度、弧度等数据,将这些数据等比例放大制作出纪念碑顶上排球表面的不锈钢外层,再与内部球体贴合起来,从而精准地复制出了一颗不锈钢的大排球。

斩钢板、铸模具、锻弧面、合球体……在那个无法用机器切割不锈钢板的年代,工人们用双手日复一日无数刀的敲打,铸造了今天的“定风珠”。

“中国女排荣誉的背后,付出了太多,她们的精神比成绩更可贵。”何跃明告诉记者,参与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和设计和雕刻,让他对中国女排有了新的理解和认识,“好多人问我女排铜像是以谁为原型,其实铜像代表的是整个中国女排,女排是一个集体形象,她们的成绩是集体荣誉。”

女排铜像代表女排团体和拼搏精神,这也许便是一代又一代漳州人将其视为中国女排形象代表的原因。

挺拔矗立的女排铜像背靠描绘刻苦训练场景的壁画,在鲜花和奖杯的背后,是挥洒汗水和热血拼搏,何跃明早已将女排的形象和精神设计在中国女排三连冠纪念碑中,雕刻在漳州人心里。

今年5月,钟家琪搬离了漳州体训基地职工宿舍,他整理了那段难忘的岁月,说给我们听。

39年前,中国女排第一次夺得世界冠军,作为中国三大球比赛的历史性突破,从这里,中国女排便开启了“五连冠”的辉煌篇章。一次又一次的涅槃重生,让中国女排成了顽强战斗、勇敢拼搏的代名词,而“冠军楼”是这段经历中,不可或缺的一环。

“运动员睡的是集体铺,没有独立卫生间,晚上上厕所,还要经过一个长廊。”钟家琪说。时任中国女排运动员的郎平,就在一次夜里起来上公厕时冻感冒了。

听闻运动员感冒,钟家琪连忙从福州赶回漳州。“我和大家商量,把职工宿舍推迟三年建设,先把这部分钱用在改善女排国家队住宿上。”钟家琪说,“在这之前做好思想工作,鼓励大家发扬风格,先国家后个人,先女排后职工。”

1986年,女排姑娘们终于有了自己的宿舍。这座建筑就是现在的“冠军楼”。

胜不骄败不馁,“冠军”再“腾飞”。1992年,中国女排在巴塞罗那奥运会仅获第7名,未能小组出线。为了激励女排姑娘不气馁、再腾飞,一座面积达7000平方米的中国女排腾飞馆开始兴建。

正值时任漳州市委书记的童万亨到基地调研,钟家琪便将此事情及时反映。第二天,童万亨召集各县县长到基地开工作会,就这个问题达成一致。

后来,修建腾飞馆缺的500万元由各县分担,发动捐款。腾飞馆最终实现了“腾飞”。

“在低谷的时候,我们不因为女排低谷放松,抓紧把腾飞馆搞起来。”钟家琪说,“我认为不管怎样,女排的精神始终还在”。

1994年,中国女排腾飞馆落成。目前,该馆已经成为漳州市的标志性建筑和旅游胜地。

漳州体训基地不仅有给女排姑娘们的专属建筑,更是有独家定制的“女排菜谱”。

1978年6月,阔别体委14年的钟家琪被寄予厚望,回到漳州体训基地担任主任一职。“三大球不翻身,死不瞑目”新中国体育奠基人贺龙元帅的期望牢牢刻在了钟家琪内心。

当时,中国女排刚刚重新组建一年多。“怎么样能够使运动员能够吃得好、吃得满意,接受大运动量训练能够有充分的营养保证,还能够练得越来越好?”曾有运动员经历的钟家琪感同身受,并时常观察琢磨。

运动员训练不结束,后勤岗位不下班。钟家琪组织基地炊事人员,后勤厨房工作人员到场地看运动员苦练。运动员不怕摔、不怕苦、不怕累的精神,深深地影响着工作人员,也改变他们的态度。“一直坚持到他们最后一个训练结束,我们才开始收拾。后勤人员要从根本上转变服务态度,提高服务质量。”钟家琪说。

运动的疲惫让体能大量消耗的运动员毫无胃口。“运动员训练下。